【養善心】
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
朱熹繼承了孟子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」,「操則存舍則亡」的思想,認為「心若不存,一身便無主宰」,「聖賢千言萬語,只要人不失其本心。」
〔晦翁學案〕中說:「如今要下功夫,且須端莊存養,獨觀昭曠之原。
不須枉費功夫,鑽紙上語。
待存養得此昭明洞達,自覺無許多窒礙,恁時方取文字來看,則自然有意味,道理自然透澈。
遇事自然迎刃而解,皆無許多病痛。」
存養和收斂此心,人心中的物欲和義理乃能分明,他說「學者為學,未問真知與力行,且要收拾此心,令有個頓放處。
若收斂都在義理上安頓,無許多胡思亂想,久久自於物欲上輕,於義理上重。」
朱子認為心存時少,亡時多。
存養得熟,臨事省察便能夠不費力氣。
朱子又強調不愧屋漏(即無愧於心),則心安而體舒,心要在腔子裡,養善心才可以得天理,養善心和主敬、敦篤虛靜,均是仁之本。
在其〔近思錄〕中載:「明道曰:教人者,養其善心而惡自消;
治民者,導之敬讓而爭自息。」
是相信人性本善,為惡者是習染所致,善心仍在。
若存養善心,惡便相對的消減,乃是治本之法。
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